宗教学在其范围界定上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宗教学强调其对宗教的客观描述、临境观察和主观理解,旨在展示宗教的现象和状态,而不涉及对宗教的本质定性和价值判断。此即宗教学的最初立意和形态,它将宗教哲学、宗教批评学和宗教神学排斥在外。广义宗教学则包括对宗教意义的探讨 ...
结合现代西方宗教学发展以来的基础理论,探讨宗教定义和宗教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发现宗教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对其宗教观作更加系统的理论研究;同时,研究世界过去历史和当代中的无神论的各种学说派别。
研究包括亚洲(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和世界的佛教的基础理论,包含佛教历史,佛教内部宗派特征、教义理论、经典阐释等研究。目前,佛教研究主要包含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研究,理解佛教思想、佛教与政治、经济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研究考察道教的历史、阐释道教经典,解释道教思想,以及各宗派的基本特征等,更有研究道教与政制、文化等方面的关联。
从思想、历史、文学等角度,理解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及其其他的基督宗教传统,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理解。
从思想、历史、文学等角度,理解犹太教的历史(古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经典(《希伯来圣经》、《塔木德》等犹太经典)、文学等各方面。
从思想、历史、文学等角度,对伊斯兰教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研究。
从思想、历史、文学等角度,对印度教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研究。
从思想、历史、文化角度,对其他宗教如日本神道教、锡克教、巴哈伊教等进行研究。
运用宗教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的方法,对我国个地方民俗信仰,以及历史上的个民间教派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从理论上考察和阐释民族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民族性,而重点是在于探讨宗教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运用比较宗教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对宗教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和实证研究。从方法论来讲,宗教社会学也分为量性和质性的研究,量性的研究主要在于测量宗教的各方面数据,从数据角度对宗教的现状、发展等情况进行研究;质性的研究主要在于经验观察和材料整理的基础上,对宗教的社会性的层面给出观察描述。
运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宗教研究,人类学的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田野观察,就是研究者进入到研究对象当中进行某种参与性的深入观察,形成田野笔记,而后形成某种研究性的成果。与宗教社会学相比,宗教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更为具体,一般是某一特定的人群或地域的研究。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宗教情感和宗教心理进行理论和实证的研究。
对国内外重大现实宗教问题进行研究,掌握世界宗教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各大宗教的对话与冲突,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当代新兴宗教问题,研究国内宗教政策和宗教立法,研究无神论与宗教,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理论问题,对宗教异端派别进行研究,对宗教现状进行调查和专题研究。
赵敦华
homepage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研究领域涉及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著有《卡尔·波普》《基督教哲学1500年》《西方哲学简史》《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等十余部著作。
Institutes :Peking University
任继愈
homepage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任继愈(1916.4.15-2009.7.11),字又之[1] ,山东平原人。著名哲学家、佛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师从汤用彤、贺麟。1942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先后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隋唐佛教和逻辑学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课程。1964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长。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专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老子全译》、《老子绎读》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宗教词典》、《中国哲学发展史》等。此外,还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等的编辑出版工作。
方立天
homepage
1933年生于浙江永康,北大哲学系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宗教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馆馆员。兼任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等。主要从事中国佛教和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在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著有《方立天文集》、《慧远及其佛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国佛教研究》、《法藏评传》等著作十余部。
Institut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何光沪
homepage
男,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北京市人大代表,2004年当选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曾在美国哈佛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担任客座教授或研究员,并在清华大学、山东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担任学术委员或特邀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何光沪教授198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基督教专业获哲学硕士,1989年获哲学博士。1989年至200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宗教学原理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哲学片)、研究生院教授,2001年9月,被中国人民大学引进到哲学院宗教学教研室。何光沪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宗教学理论、宗教哲学、基督教神学以及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之关系等,是国内外知名的宗教学家。其主编的《宗教与世界丛书》、《宗教学译丛》、《基督教经典译丛》等多套译丛,对中国宗教学术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此外,何光沪教授翻译了希克的《宗教哲学》、麦奎利的《20世纪宗教思想》和《基督教神学原理》、利文斯顿的《现代基督教思想》上下卷、孔汉思和库舎尔的《全球伦理》和蒂里希的《系统神学》第一、二卷等大量著作;还主编了《蒂里希选集》、《信仰20讲》、《信仰之问》、《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两卷等书,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宗教哲学领域,何光沪的《多元化的上帝观》一书首次探讨了宗教哲学的主题、结构和方法,提出了把宗教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连接起来的双重七层结构,以便容纳和整理宗教哲学的基本内容。在宗教文化领域,何光沪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民族传统文化同样以宗教为核心,但近代以来已经世俗化,现代文化的缺陷,是真宗教精神的缺失。在宗教对话领域,何光沪指出宗教对话的障碍,在于信众对宗教象征的执着以及各教间共同语言的缺乏;而对话的出路,在于以宗教哲学为共同语言,从宗教哲学角度发掘世界各大宗教的相通之处,归向其共同精神。 此外,在中国宗教学发展、基督教研究、基督教与儒教的关系、汉语神学的根据与方法、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化问题、全球伦理等方面,何光沪教授都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2004年,何光沪教授承担了211工程子课题,最终成果《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第一部论述佛教、道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与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的概论性著作。2010年出版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则是何光沪三十年杂文散论与学术论文的新选集,从宗教研究这一独特角度,反映了作者与中国社会变迁的血肉关联。
Institut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卓新平
homepage
1955年生于湖南慈利。1974年毕业于湖南常德师专英语科,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1981年9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3年留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988年回国,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被接纳为德国宗教史协会终身会员,199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回国留学人员”,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为欧洲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中国宗教学会会长。2008年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委员。曾兼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 卓新平教授长期从事基督教思想文化、比较宗教学、西方宗教学及哲学等研究。著述丰厚,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0余部,主编及合著1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著有《宗教起源纵横谈》、《中国基督教基础知识》、《宗教与文化》、《尼布尔》、《世界宗教与宗教学》、《当代西方新教神学》、《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宗教理解》、《基督宗教论》、《基督宗教研究》、《圣经鉴赏》等。其中专著《宗教起源纵横谈》于1992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三等奖,1991年负责主编完成《基督教文化面面观》。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giv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religious thought, and to explain the religious belief hidden in the daily life of Chinese people.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urses lik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Taoism. In this course we will try to find out the basic religious ideas or elements from the real life and behaviors in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construct the coherent tradition of Chinese religion.
an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including important events , main figures and schools.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sprea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slam in China, which includes such topics a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sects, Menhuan, Church educatio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works, in order to train students for their abilities to analyze and understand religious phenomena, and arouse their interests in further studies.
"A study of the first fifteen centuries of historical Christianity. Includes the rise of the church under persecution, orthodoxy vs. heresy, doctrinal developments, the rise of the Roman Papacy and opposition to it during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events leading up to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This course focus on the arising and spreading history of the Islam, the doctrine of Islamic schools and the culture of Arabian Islam,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the main points of these above questions, to develop the 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a of religion, to arouse the interest in religious research.
"
"History of Daoism” was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motif in the Daoist studies in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in China. However,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sects and Daoist mast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dynasties in the history of Daoism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the total picture of Daoism, the only domestic belief tradition in China.
In this course we shall examine and assess many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theories,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m as we apply their views to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After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what philosophy is, what an argument is, and the importance of philosophy, we will examine the views of many famous philosophers, including (but by no means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Plato, Aristotle, St. Thomas Aquinas, George Berkeley, Rene Descartes, John Locke, David Hume, Immanuel Kant, John Stuart Mill, Friedrich Nietzsche, and others
Motif of the seminar course is to prove student’s interesting to the Chinese Philosophy course, ability for analyzing philosophical problems and result of the teaching, by expanding the reading and discourse at classes.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ISSN: 0021-8294
ISSN: 0034-673X
ISSN: 1000-4289
ISSN: 1007-6255
ISSN: 1006-1312
ISSN: 1006-7558
无
无特别要求。